《中国探月》回顾不凡路(文艺创作谈)
2024年,中国人的探月工程——“嫦娥工程”正式启动20周年。
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前后,我们拍摄的讲述中国探月历程的4集纪录片《中国探月》亮相荧屏。专家认为,这部纪录片以恢宏大气的视觉影像、精巧细致的结构设计和灵动诗意的表现方式,探索了科学纪录片尤其是航天题材科学纪录片的别样形态,给相关类型创作和艺术表现带来启发。
这部纪录片从月球上的一片绿叶说起。2019年1月,一粒棉花的种子在月球上生根、发芽。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培育出植物,这项神奇的实验发生在中国月球探测器“嫦娥四号”内部。我们没有为纪录片建立复杂的逻辑,而是选择12个与中国探月工程发展与成就相关的关键词或短语,如“飞向月背”“鹊桥号”“玉兔的探索”“新的观测点”等,展开新颖而细致的叙述和解读。每一个关键词或短语都建立起一个单元,或者讲解一个科学原理,比如用“链球运动”解读星球关系;或者是一次紧张的现场真实记录与还原,比如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遥控“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采集月壤。在主持人的串联下,节目力求在不同的叙述风格中建立节奏,打破观众观赏节目的疲惫感,同时也给重大题材和宏大叙事找到简单易懂的表达。
“嫦娥”是中国月球探测器共同的名字。在古人眼里,月亮无法到达,所以“嫦娥奔月”的故事既浪漫又大胆。中国探月工程同样既浪漫又大胆,而且正在一步步将神话变为现实。所以,我们希望把中国人的浪漫气质和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也凝聚在这部纪录片中。融合“嫦娥奔月”神话、李白咏月古诗以及中秋习俗等文化精髓,我们以中国人的诗意情怀观照探月、航天等硬核科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其发现丰满、贴切的意象载体,也为科学纪录片增添了独特的浪漫气质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评论
|